郭海利:蒙镶是技艺 更是希望
延庆报

2025-07-25 11:14 语音播报



精雕细琢
  在延庆,有一位名叫郭海利的非遗传承人,他的故事就像一部关于梦想、坚持与传承的传奇。54年,人生的大半时光,他都投身于蒙镶技艺的世界,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一位手艺精湛的大师,而他的身份不仅是一位手工艺人,更是一位带领残疾人朋友走向新人生的引路人。
  少时,因患小儿麻痹导致残疾,在与命运的抗争中,郭海利不屈不挠、迎难而上,向世人展示了民间手工艺品的美妙和绚丽。“喜欢一件事情,无论什么,就要一直坚持下去。”郭海利说。
  谈及初遇蒙镶技艺,还是郭海利的父亲“撮合”的。在郭海利17岁那年,父亲带他认识了蒙镶技艺的启蒙老师,也是他父亲的同事,自此,便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。蒙镶技艺是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工艺,俗称蒙式镶嵌,简称蒙镶。以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、玉石等为原料,吸收蒙、藏、苗、满等少数民族金属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及装饰风格,制作出的富有传统特色的工艺品。传统的蒙镶工艺应用于珠宝首饰、金银器皿以及金属工艺品的加工工艺,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
  金属錾刻需要精准的力度和细腻的手法;焊接要求焊点牢固又美观;镶嵌时宝石的选择与搭配更是考验着审美和创意……作为腿部残疾的手艺人,郭海利深知身体局限,但无法束缚创作的翅膀。回想起之前网络不发达时期,即便是买一些银条、铜板等原材料都很不方便。然而,郭海利从没有想过放弃,而是日夜钻研,每一道工序、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练习。他不断汲取古人智慧,利用手中仅有的小铜片、铁制品等原材料,全心投入到蒙镶的创作中。
  在设计银手镯时,他在工作台前反复推敲,创新采用钉砂工艺,在小小的银镯上呈现出传统蒙镶工艺的华丽质感。
  在铜版画创作中,郭海利同样另辟蹊径。他打破传统蒙镶仅用于立体器物的局限,尝试将金属錾刻与版画技艺结合。为了展现长城的雄浑气势,他在铜板上先以粗犷的錾刻线条勾勒出长城轮廓,再用细腻的点刻技法,经过反复錾刻,创作出《金瓯永固》等富含长城元素的铜版画。这些作品既保留了蒙镶工艺特有的金属光泽与肌理,又通过版画形式拓宽了艺术表现力。
  “金属錾刻需要精准的力度和细腻的手法,一件成熟的蒙镶作品要经过多次精心加工,耐心和细致不可或缺。”郭海利说。
  如今,凭借对传统工艺的创新突破,郭海利的作品接连在区级手工艺大赛中崭露头角。2021年,他在“延庆区残疾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活动”中获得手工艺品制作二等奖;2022年,铜版画《金瓯永固》《五帝赐福》《和气生财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延庆区首届残疾人艺术节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;2023年,他更是凭借多年来对蒙镶技艺的传承贡献,被授予“延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”荣誉称号。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郭海利艺术成就的认可,更是对他身残志坚、不断创新精神的致敬,激励着更多手工艺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。
  在这期间,郭海利还积极担任辖区残疾人学员的面授导师。挂线、弧度挂线、图案与字体的刻制,在他的耐心指导下,学员们逐渐掌握了錾刻手法,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,更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。“我希望通过学习蒙镶技艺,让残疾人朋友找到自信,实现自我价值。”郭海利说。
  从17岁到54岁,郭海利在蒙镶技艺的道路上从未停歇。他用自己的坚持和热爱,传承着千年文化;用自己的善良和耐心,为残疾人朋友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,让蒙镶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  本版摄影:李晓鹏
  本版文字:张思琦

仔细打磨

锤錾同侪

凿锤刻艺

锻焰成器

细心呵护

金瓯永固

双龙戏珠

雅纹溢彩

打开APP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