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千工程激活力 井庄蝶变展新颜
延庆报

2025-07-11 11:02 语音播报


  清晨5点,井庄镇柳沟村的豆腐坊里,石磨转动间豆香四溢。50岁的王霞将泡发的黄豆舀进磨眼,乳白的豆汁潺潺流出:“二十年前,村里只有三家做火盆锅豆腐宴,现在光豆腐菜品就有48种。”接待服务中心,新鲜出炉的豆腐拿铁,咖啡醇香与豆香交织,为古村的晨曦增添一抹新潮气息。
  日头渐升,井庄镇31个村庄各展生机。窑湾村非遗工坊内,金丝在釉彩中流转,41岁的村民李文娜屏息凝神,用镊子将金丝勾勒成牡丹纹样:“以前守着几亩地,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。现在跟着专家学掐丝珐琅,也多一门技能傍身!”箭杆岭村“星猎南山”营地,主理人修涛在工坊进行了制箭工艺的讲授。三司村60后“乡村主理人”曹一勇正擦拭展柜里的老物件,这位从事建筑设计30多年并屡获国家级奖项的“老兵”,一头扎进乡村,十年弹指一挥间。如今,他不仅结合三司村独特的长城文化资源,将自家民宿打造成长城文化主题民宿,更牵头成立了长城志愿服务公益组织:“我想让更多人知道,长城不只是历史遗迹,更是活着的文化。”镇商会办公室内,井庄镇商会秘书长司欣然的视频通话声不断,这位扎根家乡10年的创业者,正与旅行社负责人敲定新线路:“我们新推的‘柳沟古城非遗研学’套餐,让游客深度感受柳沟的古城魅力和文化厚度!”
  这些鲜活场景正是井庄镇在北京市“百千工程”引领下,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缩影。
  百千启新程 井庄谋新篇
  2023年,对于井庄镇而言,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。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,启动“百千工程”,旨在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高质量打造首都乡村振兴样板。井庄镇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基础,作为延庆区唯一、北京市首批,成功入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名录。
  消息传来,全镇上下群情振奋。镇党委、政府迅速响应,在全市率先制定《北京市“百千工程”延庆区“醉美井庄”示范片区创建规划方案》。以“一轴两组团多节点”为空间布局,擘画出井庄镇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。“一轴”即井庄乡村振兴示范发展轴,串联核心示范村,贯通南北文旅节点;“两组团”分别为乡宴柳沟美食组团和生态窑湾度假组团,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;“多节点”则立足各村资源禀赋,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文旅体验。
  党建引领强根基 人才汇聚添活力
  在推进“百千工程”的过程中,井庄镇以窑湾村和柳沟村两个示范村为引领,带动周边7个提升村,构建起“2+7”组团式发展格局。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重要会议精神,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,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、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。
  为提升干部能力素质,井庄镇与北京师范大学、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红色“1+1”共建活动。建立起“村干部+高校教师+学生”的双向培养体系,邀请高校专家为村干部授课,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,又选派村干部到高校学习交流,开阔视野。
  通过人才引育,井庄镇积极寻访在外创业的青年优秀人才,通过政策扶持、吸引30余人返乡投身家乡建设。这些返乡青年带来了新思想、新技术和新资源,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。各村先后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,动态关注返乡大学生、退役军人等群体,目前已储备69名村级后备人才。
  招商引才工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、出台优惠政策,招引300余家企业落户并吸引深山集市、海底捞、中国邮政文创等30余家商户陆续入驻。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,37名本土青年返乡创业,120名新农人扎根乡村,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。2个示范村现有城镇劳动力360人,21人登记失业。7个提升村现有城镇劳动力629人,就业率达97%,全镇就业率达94%,31个行政村均成为充分就业村。
  产业融合促发展 特色经济绽芳华
 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。井庄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,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,培育壮大特色产业,让村民的“钱袋子”鼓起来。
  柳沟村以火盆锅豆腐宴为基础,不断创新菜品,开发出海鲜豆腐锅、荔枝豆腐、豆腐拿铁等数十种特色豆腐菜品。“我们专门请了大饭店的专业厨师来指导创新,”井庄镇商会秘书长司欣然满脸自豪,“现在连外国游客都来打卡,直竖着大拇指说‘Chinese Tofu,Amazing!’”同时,积极拓展产业链,建设豆腐工坊,推出豆腐制作深度体验项目,让游客亲身感受豆腐的制作过程。引入“乡村奥莱”全国首店新业态,打造“泛柳沟”美食集聚区,完善产业链条和利益分红分配方式。如今的柳沟村,不仅是美食的天堂,更成为集美食体验、购物休闲、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。
  窑湾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,全力打造生态度假旅游胜地。“1+4”产业集群建设稳步推进,乡村音乐公社、接待服务中心、创客空间等项目拔地而起,与“山中、水旁、田间、林下”四座舞台相互映衬,共同点亮户外音乐IP。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,与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组建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,已组织培训80余场,参与人次达2000余人,7名村民成为北京工艺美术协会会员。村民张大姐捧着自己制作的掐丝珐琅摆件感慨:“以前总觉得这些老手艺要失传了,现在不仅能挣钱,还能让孙子辈接着学!”
  三司村以“3个建筑+2项活动+1条线路”活化长城文化,打造长城实景体验乡村。长城书屋、柏木熏肉非遗传习基地、长城类生活博物馆,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长城文化的魅力;“原乡长城志愿服务队”“公益项目和长城主题乡村体验官”系列活动,吸引众多游客参与;燕羽山观长城环形登山步道,成为徒步爱好者的热门选择。
  星猎南山塞外风情湾的箭杆岭、孟家窑、莲花滩和曹碾四村依托万余亩山林资源,打造京郊最大的延南山野公园。箭杆岭村“星猎南山”阔野营地成为网红打卡地,射箭、露营等项目深受游客喜爱,两年间村集体收入翻倍增长。村党支部书记王国丽指着规划图信心满满:“我们要把星猎南山塞外风情湾建成京郊最火的户外乐园!”
  南老君堂村的葫芦产业、宝林寺村的夜市经济蓬勃发展,柳沟乡村奥莱、碓臼石康养小镇等新业态不断涌现。2024年,全镇共接待游客63.5万人次,收入达5350万元,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3.3万元。
  环境整治提颜值 美丽乡村入画来
  “现在每天推门出来,就像走在花园中一样,环境比城里还好!”窑湾村李奶奶的感慨,道出了井庄镇环境整治带来的巨大变化。
  井庄镇坚持规划先行,全面推进示范村风貌治理。完成凤城时光等40个景观节点风貌提升,对宝林寺自行车主题公园进行美化,改造提升果树园村中心广场及周边环境。1088户美丽庭院争奇斗艳,家家户户种上花草树木,庭院整洁美观,与村庄整体风貌相得益彰。
  公共环境提升方面,井庄镇下足“绣花功夫”。高标准实施北西路绿化、美化、亮化工程,泥泞小路变身“全国最美乡村公路”。建立“2+9”11个村环境提升机制,组织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,累计整改侵街占道20余处、拆除私搭乱建82处、整治乱堆乱放920余处,完成干线道路23处风貌工程。柳沟主街近1公里飞线入地,多条街巷7公里飞线得到有效治理。
  经验启示:凝聚合力 共绘振兴蓝图
  井庄镇在“百千工程”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。针对发展中的难点问题,探索出“村集体+经营者”农村经营管理新模式、“政府+村集体+企业”现代化运营管理新模式等,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;秉持系统观念,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统筹推进产业发展、环境整治、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;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,用好政策资源,撬动社会资本1.53亿元参与项目建设;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,本土培育与外部引进相结合,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;始终把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,通过建立合作模式、开展以工代赈等方式,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。
  从传统农业小镇到乡村振兴示范样板,井庄镇在“百千工程”的滋养下,实现了华丽蝶变。站在新的起点上,井庄镇将继续以"百千工程"为契机,深化文旅融合,提升发展品质,向着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标杆的目标奋勇前行,让“醉美井庄”的名片更加闪亮。(记者 王萌 通讯员 张燕华)

窑湾新村
  戎装换“农装”兵支书们的乡村振兴冲锋号

孟亚超正在村委会工作
  “亚超,这葫芦上面能加点图案不?”南老君堂村村民王大爷攥着刚摘的葫芦,隔着藤蔓冲田埂上的身影喊道。孟亚超直起腰抹汗笑答:“早琢磨呢!下礼拜就请老师教非遗葫芦烙画!”这片葫芦田,是他退伍返乡时踩下的首个脚印。在井庄镇,像这样“兵味”十足的乡村振兴场景,正随着两位兵支书的奋斗足迹,在青山绿水间次第展开。
  2017年深秋,21岁的孟亚超摘下军帽,换上沾满泥土的棒球帽站在村委会门口。“头回开会,他腰板挺得像标枪,开口就是‘当兵的不玩虚的’。”老党员高景梅记忆犹新。当时的村子集体经济空壳、青年外流,村口土路坑洼得能卡住三轮车。
  “部队里班长带全班,咱党支部就得带全村!”孟亚超把军营的传统搬到了村里。他带着“两委”班子半年跑遍全村600余户,给60岁以下党员派“战斗任务”:孟令元牵头护林防火,会计孟来银管账目,文艺骨干赵宝华抓文化。如今每条巷道都有党员“责任区”,垃圾分类站都立着党员示范岗。
  他的笔记本记满民生需求:“孟婶家漏雨、村东头土路、老人洗澡难……”任职以来,他梳理修路、公厕等问题形成台账,推动镇村干部联动,路灯安装、道路修缮等工程相继开工。
 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,孟亚超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配备卡拉OK,组建合唱队;每月10号设为爱心服务日,为老年人义务理发、修车。村党支部接诉即办满意率超90%,实现无信访。疫情期间制定多套预案,2022年获评全市首批无疫社区(村)。
  “山东聊城的葫芦能做文创,咱延庆的葫芦为啥只能喂猪?”2021年春,孟亚超考察山东,见当地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,文创产品琳琅满目,游客如织,决心带回“致富经”。
  回村召集村民时,质疑声不断:“种葫芦能挣钱?别瞎折腾!”他自掏腰包流转土地带头试种。头年因缺经验,葫芦个小形歪,价值低。他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,村民逐渐掌握科学种植法,品质产量逐年提升。
  如今村里葫芦产业形成链条:工坊里村民雕刻摆件灯具;公社里游客体验采摘、非遗制作,品尝“福禄宴”;葫芦主题民宿一房难求。2023年村集体收入破百万,村民人均增收超3万。他还开拓直播带货,让葫芦文创销往全国。
  “当兵时保家卫国,回乡要造福乡亲!”井庄镇果树园村党支部书记张玉明常说。这位1989年至1991年服役的老兵,把军人的担当带回了家乡,带领村民走上振兴之路。
  2016年张玉明当选为果树园村村主任,2019年起至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。上任后,张玉明充分发挥“退伍不褪色,换装不换志”的军人本色,一心一意为家乡谋发展,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。
  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题,他跑遍山区,在2700米外找到山泉。“水源达标不够,要让每家喝上放心水。”他筹资金、带村民奋战半年,将山泉水引入家家户户。又建污水处理站,让“污水横流”变“清水绕村”。
  解决了吃水难题,张明玉便盯上了村后的燕羽山,依托自然资源,打造牛肚宴、向阳鱼宴品牌。发展观光、采摘、美食结合的乡村旅游,村民腰包渐鼓。
  如今果树园村街道整洁、产业兴旺。张玉明用军人实干,在家乡书写新时代奋斗篇章。
  在井庄镇,孟亚超和张玉明用军人的坚毅与担当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。他们的故事,成了井庄大地上最生动的教材。南老君堂的葫芦藤摇曳,果树园的民宿炊烟袅袅,皆是振兴图景。他们证明:脱下军装仍是冲锋战士,扎根乡土就在书写时代华章。(记者 王萌 通讯员 张燕华)
  非遗文化铺就幸福路:井庄镇窑湾村的乡村振兴实践

非遗掐丝珐琅画培训课
  在井庄镇的青山环抱中,一座名为窑湾的小村庄正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这里没有喧嚣的工业,却有绵延的非遗技艺;没有繁华的都市景观,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近年来,窑湾村以非遗文化为纽带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乡村发展相结合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。
  窑湾村地处延庆山区,海拔约575米,村域面积7.77平方公里,现有385名村民。尽管规模不大,但这里却拥有令人瞩目的荣誉:北京市“百千工程”示范村、国家森林乡村、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……这些称号的背后,是窑湾村多年来的不懈努力。
  2015年,窑湾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,改善村民住房环境;2019年,村委会建成并投入使用,图书室、活动室、乡情村史陈列室等设施一应俱全;2022年,窑湾村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成立,非遗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。
  2022年8月,窑湾村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文化机遇——北京工艺美术协会在此设立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,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村授课。剪纸、泥塑、面塑、绢花、草编、扎燕风筝、中国结……9种非遗技艺陆续走进村民的生活。
  “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,现在自己也能动手做。”村民李文娜笑着说。经过培训,7名学员成为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,5人拜民间工艺大师为师,潜心钻研技艺。这些村民不仅掌握了新技能,更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。
  2023年9月,窑湾村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亮相延庆区“科普嘉年华”活动。剪纸、中国结、面塑、京剧脸谱、沙燕风筝、绒花绒鸟、兔儿爷等非遗体验项目吸引了500多人现场参与,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,“非遗体验来窑湾”的品牌逐渐打响。
  2024年12月,窑湾村又举办了以“燕京八绝”宫廷技艺和“民艺九珍”北京非遗为主题的科普展览,接待游客1000余人,其中200余人亲身体验非遗制作。同年,窑湾村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入选《北京市2023年度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名单》和《北京市2023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案例》,成为延庆非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 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,更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。2024年,窑湾村依托市科协项目支持,进一步拓展文旅培训内容。北京工美高级技工学校的老师为村民开设了“平面设计”“视频拍摄与剪辑”“直播带货”等课程;北京工业大学、北京联合大学的专家则讲授乡村文旅产品开发、非遗文创营销等知识,帮助村民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  窑湾村的成功并非孤例。在井庄镇,非遗文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。作为国家级非遗“旱船”的发源地,井庄镇的文化底蕴深厚。在柳沟村,游客可以身着汉服漫步古村落,品尝非遗美食“火盆锅豆腐宴”;在井家庄村,“嫘娘”团队的非遗钩针编织体验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;在三司村,非遗美食柏木熏肉热气腾腾;而全新开街的柳沟村“乡村奥莱”则汇集全国文创名品,让游客在游玩之余还能带走一份非遗记忆。
  从窑湾村的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到井庄镇的全域非遗旅游,井庄镇用非遗文化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在这里,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,而是村民手中的致富技艺、游客眼中的文化盛宴。随着更多非遗项目的挖掘和推广,井庄镇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。(记者 王萌 通讯员 张燕华)

打开APP阅读全文